一份庄严的承诺: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七
政策
发布部门:信息补充中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0日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必须高度关注民生疾苦,大力促进民生改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不断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民最大,民生优先!如何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出庄严承诺:要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1+4" 目标,在未来五年,实现"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生态特色更加鲜明"的奋斗目标。围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奋斗目标,将"坚持富民惠民优先,在推进和谐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把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是新一届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一份民生的美好愿景、一份庄严的承诺。
关键点击:
"增新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坚持每年兴办十件实事"
《报告》提出:"每年将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2010年起,我市就进一步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领域,积极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随着财政"蛋糕"的快速增大,富有淮安特色的民生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淮安也成为首届"中国爱心城市"。《报告》中将之作为淮安发展的宝贵经验,再一次明确"每年将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体现出新一届人民政府发展惠民、执政为民的鲜明理念。
【深度解读】
如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把每年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工程作为抓手,着力构建"亲民淮安",市本级民生十件实事的财政投入,已经从2009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5亿元。今年,将达到31.4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今年,我市将投入3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保障工程,投入10.18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为农村中小学购置300辆校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80元、260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67个,为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新建10所惠民医院,推进居民健康卡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困难群众扶助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万座位,新建6座数字影院和开发区图书馆,投入4.6亿元实施安居工程,为淮安的民生改善罩上越来越强大的"金钟罩"。
关键点击:
"居民收入六年倍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报告》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六年倍增,到2016年分别达到37000元和14500元,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和2014年分别以市、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深度解读】
《报告》将"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作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首要条件,提出了六年倍增的"时间表"和目标值,明确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兼顾了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强调了农村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
围绕实现收入的六年倍增,我市通过及时提高养老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工资指导线来予以保障;认真落实城乡困难家庭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从今年7月1日起,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已分别调整为每人每月380元和260元,我市已经连续五次调高城乡低保、"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始终保持苏北较高水平;完善尊老金制度,今年起对全市80周岁以上老人普发尊老金;今年,我市已经连续第15次上调全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8次调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市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了1100元/月;全力保障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力争保持约10%的年均增长,到2016年,增长到2421元。这些,是对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对幸福的保底。
关键点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为健全"
《报告》提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为健全,人民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深度解读】
短短几句话,涵盖了深厚的亲民理念和诸多的工作努力。
据悉,全市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城镇化拉动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倾力打造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招工求职E通信息系统", "订单、定向、委培、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创业培训、实训、孵化三大基地建设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将在五年内,实现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以上;还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意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等手段来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
健全的社会保障是民生幸福的"保险柜"。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了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人群全覆盖;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保制度普惠城乡,全市144万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参保率达100%;为55.6万名老年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99.15%。未来5年,我市将着力打造"15分钟社会保障服务网",进一步加大社保扩面力度,力争到2016年,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5%、99%、95%、90%、9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不断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水平,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0%。
关键点击:
"亲民文化、创新文化和开放文化"
《报告》对淮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描绘了值得期待的的"图景":进一步弘扬富有淮安特色的亲民文化、创新文化和开放文化,以鲜明的淮安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增强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辐射集聚能力和城市文化品位。
【深度解读】
可以这么认为,以弘扬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亲民文化、以吴承恩和《西游记》为代表的创新文化、以大运河为标志的开放文化将成为淮安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取向;《报告》还提出要构建水平更高、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剧院、广电调频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惠民;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要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人民最大,民生优先!如何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出庄严承诺:要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1+4" 目标,在未来五年,实现"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生态特色更加鲜明"的奋斗目标。围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奋斗目标,将"坚持富民惠民优先,在推进和谐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把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是新一届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一份民生的美好愿景、一份庄严的承诺。
关键点击:
"增新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坚持每年兴办十件实事"
《报告》提出:"每年将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2010年起,我市就进一步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领域,积极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随着财政"蛋糕"的快速增大,富有淮安特色的民生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淮安也成为首届"中国爱心城市"。《报告》中将之作为淮安发展的宝贵经验,再一次明确"每年将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体现出新一届人民政府发展惠民、执政为民的鲜明理念。
【深度解读】
如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把每年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工程作为抓手,着力构建"亲民淮安",市本级民生十件实事的财政投入,已经从2009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5亿元。今年,将达到31.4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今年,我市将投入3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保障工程,投入10.18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为农村中小学购置300辆校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80元、260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67个,为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新建10所惠民医院,推进居民健康卡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困难群众扶助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万座位,新建6座数字影院和开发区图书馆,投入4.6亿元实施安居工程,为淮安的民生改善罩上越来越强大的"金钟罩"。
关键点击:
"居民收入六年倍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报告》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六年倍增,到2016年分别达到37000元和14500元,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和2014年分别以市、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深度解读】
《报告》将"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作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首要条件,提出了六年倍增的"时间表"和目标值,明确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兼顾了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强调了农村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
围绕实现收入的六年倍增,我市通过及时提高养老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工资指导线来予以保障;认真落实城乡困难家庭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从今年7月1日起,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已分别调整为每人每月380元和260元,我市已经连续五次调高城乡低保、"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始终保持苏北较高水平;完善尊老金制度,今年起对全市80周岁以上老人普发尊老金;今年,我市已经连续第15次上调全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8次调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市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了1100元/月;全力保障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力争保持约10%的年均增长,到2016年,增长到2421元。这些,是对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对幸福的保底。
关键点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为健全"
《报告》提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为健全,人民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深度解读】
短短几句话,涵盖了深厚的亲民理念和诸多的工作努力。
据悉,全市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城镇化拉动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倾力打造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招工求职E通信息系统", "订单、定向、委培、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创业培训、实训、孵化三大基地建设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将在五年内,实现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以上;还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意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等手段来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
健全的社会保障是民生幸福的"保险柜"。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了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人群全覆盖;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保制度普惠城乡,全市144万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参保率达100%;为55.6万名老年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99.15%。未来5年,我市将着力打造"15分钟社会保障服务网",进一步加大社保扩面力度,力争到2016年,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5%、99%、95%、90%、9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不断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水平,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0%。
关键点击:
"亲民文化、创新文化和开放文化"
《报告》对淮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描绘了值得期待的的"图景":进一步弘扬富有淮安特色的亲民文化、创新文化和开放文化,以鲜明的淮安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增强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辐射集聚能力和城市文化品位。
【深度解读】
可以这么认为,以弘扬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亲民文化、以吴承恩和《西游记》为代表的创新文化、以大运河为标志的开放文化将成为淮安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取向;《报告》还提出要构建水平更高、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剧院、广电调频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惠民;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要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江苏淮安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2024-09-06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2024-09-06
一图读懂新版《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2024-09-06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2024-09-06
【政策问答】新版《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政策解读
2024-09-06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2024-09-06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2024-09-06
一图读懂新版《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2024-09-06
【政策问答】新版《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政策解读
2024-09-06
《淮安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办法》政策解读
2024-05-31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办法的通知
2024-05-31
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办法
2024-05-31
江苏淮安产业园区
-
江苏洪泽经济开发区
江苏-淮安-洪泽区
-
淮阴经济开发区
江苏-淮安-淮安区
-
江苏淮安工业园区
江苏-淮安-清江浦区
-
金湖华天通产业园
江苏-淮安-金湖县
-
金湖银集镇集中工业区
江苏-淮安-金湖县
-
江苏楚州区马甸民营工业园
江苏-淮安-淮安区
江苏淮安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江苏淮安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