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泰州市政府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政策文号:泰政发〔2011〕238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46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为保障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进科技兴农、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吸引“三资”投资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强现代农业“三大载体”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可比价)139.57亿元;粮食总产314.4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15.48万吨,秋粮198.92万吨;油料总产11.66万吨,单产170公斤/亩;棉花总产1.73万吨,单产93.73公斤/亩。蔬菜总产223.59万吨;生猪饲养量418.68万头、家禽饲养量4648.17万只、水产品产量32.58万吨;新增造林总面积71.1万亩,其中成片林59.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8.2个百分点。
2.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2010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73.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47%;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4.22万亩;高效渔业面积达到54.22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52.13 %;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71%、92%、90%、99%,比2005年分别提高31、27、40、10个百分点。7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10.5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江苏九寿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9.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9%。
3.“三大载体”建设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将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作为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力度,全市建有各类农业园区108个,园区面积20万亩,辐射面积85万亩。建有农产品集中加工区8个,其中部省级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区3个。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及新建力度,建有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30多个,其中靖江市扬子江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兴化市戴窑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等进入流通类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
4.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累计认定各类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41个,总面积351.14万亩;累计认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587个、绿色食品158个、有机食品30个;建成农产品质量标准资料库,收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农产品地方标准1626项,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农产品技术法规目录833项;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49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65项;建成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兴化、姜堰、泰兴、靖江四市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县;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开展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5.实施农业三项工程,科教兴农工作成效显著。农业新品种加快普及。引进繁育各类新品种400多个,大面积推广应用150多个,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林牧渔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快速推广。重点推广了农产品优质高效规范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技术及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等各类新技术50多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民15万人、40多万人次。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1000多户,辐射农户近20万户。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有所增强。培育了泰花系列花生、兴葱21香葱等一批新品种,选育的姜曲海猪新品种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基因库,推广了高效种养新模式10多项。
6.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三资农业”发展迅速,新建“三资”农业项目2140个,农业实际利用三资225亿元,其中外资3.57亿美元。组建市级农业行业协会5家,入会会员950多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48多家,入社社员5.6万人,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组织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农业资源开发资金14.26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76.73万亩,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57个,修建排灌站650座、输变电路线配套120公里、开挖疏浚渠道4000公里、建成衬砌渠道540公里。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疏浚县乡河道1421条、4756公里、8906万方,村庄河道18959条、9495万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筑物2044座,新建灌溉站430座,防渗渠355公里。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大中型农机具40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23.7万千瓦,一大批新型高效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稻麦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实施农业信息化“1518”工程,建成一批农业信息网站及专业特色网站,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显著进展,江苏提出,通过“六个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央、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必将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集聚,将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新的活力。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产内涵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四是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市农产品带来巨大潜在市场。五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七是农业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的增强及农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科技及人才支撑。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制约因素: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拉力偏弱,农产品加工产值偏低。二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全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例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三是资源约束日益凸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加剧了水土资源紧缺矛盾,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知识型、技能型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农业保险等农业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五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弱化趋势。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农业作为经济功能的地位削弱,特别是由于农业对税源贡献不大,不少基层政府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有弱化倾向。
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保供增收、夯实农业基本现代化基础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赖土地和农资消耗向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活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发展可控设施和机械化转型升级;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职业农民转型升级;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区域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流通发达、农业服务活跃、生态环境良好、支撑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框架体系。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5%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畜禽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5万吨,水产品产量37万吨。
2.农业经济结构目标。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产值比例1.4:1;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40万亩,占耕地面积50%左右,设施农业面积比例达到14%左右,高效渔业面积达到80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70%左右,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农业利用“三资”150亿元,其中外资5亿美元,期末农产品出口值2亿美元。
3.农业服务业目标。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70%以上;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75%以上。农业信贷、保险的范围和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4.农业科技目标。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300个,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100项,示范推广50项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开展50项现代农业新技术攻关,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100个以上。
5.农业装备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设施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左右,设施渔业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治理中低产田7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0%以上。
6.农业生态环境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左右;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三)“十二五”主攻方向
根据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建设生态、质量、规模化农业为方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1.创新组织机制,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市农业开发区、海陵农业园区、高港现代农业园区、泰兴新街农业园区、靖江生祠农业园区、姜堰河横农业园区、兴化现代农业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成7家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先进、投入集约、规模适度、产出高效的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三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选择一批农业产业特色明显的重点村进行试点,加强挂钩联系、项目扶持、技术指导,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响、生态环境优、示范效应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2.加强农业新装备的运用,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推广应用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和喷滴灌节水栽培技术,新增设施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抓好畜禽规模场(小区)的改造和建设,按照安全、卫生、生态环保的要求,加大畜禽类污染处理及沼气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管道式挤奶机械、生猪全自动给料系统、畜禽自动控温及排风系统等设备和设施。突出鱼池标准化改造和微孔增氧设施的推广普及,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8万亩。
3.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的改组、改造、兴办,加大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加快发展一批骨干型、出口创汇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扶持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强产品包装、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创牌意识,整合品牌资源,形成每个主导产业有生产基地依托、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知名品牌打阵的发展新格局。
4.强化基础建设,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为龙头,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结构优、品种良、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10万亩。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河道疏浚和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提高河道灌排能力,保障大型农机具进入田间作业。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农业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机装备提高和结构优化,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机收水平达到95%以上;三麦机播机收水平平均达到95%以上;油菜生产机械化有新突破;农作物秸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大林牧渔业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推广力度,初步形成农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1.实施常规种植业“三百工程”及高效种植业“五十工程”。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推进粮棉油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实现粮棉油生产大面积平衡增产增效。全市建立高产增效示范区面积30万亩以上,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00万亩,实现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收100元。继续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打造5个10万亩高效种植产业带和板块(以333省道、231省道、古高线为主的三条高效蔬菜种植产业带,以海陵区北郊、市农业开发区到桥头的农溱线和姜堰市沈马线沿线乡镇为核心区域的高效蔬菜板块,以里下河为主的高效绿色、有机稻米种植产业带)。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蔬菜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蔬菜实现基本自给。
2.加快畜牧业“两群一带”工程建设。两群:一是水禽产业群。以兴化全部、姜堰、海陵部分乡镇为重点,突出里下河地区水资源的优势,以兴化双平禽业有限公司、海陵大兴种鹅场、姜堰弘润肉鸭、苏家湾合作社、天歌肉鹅、恒隆鹅业为重点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水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解决水禽产品加工滞后问题,努力提升水禽业的发展质态,力争该区域水禽栏存达1000万只,占全市总量的80%;二是奶业产业群。以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城郊地区为重点,以泰州卫岗、泰州众诚乳业等企业为龙头,立足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深入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全市奶业健康快速发展,城郊地区奶牛栏存力争达到5000头以上。一带:以沿宁靖盐线的黄桥、分界、新街、白米、兴化城东等乡镇为重点, 以江苏永兴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兴化隆康畜禽养殖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积极引导企业走“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模式,力争该区域生猪饲养量达200万头,占全市生猪饲养量近50%。
3.推进“两带一区”特色渔业经济板块建设。围绕河蟹、虾类(青虾、南美白对虾、克氏螯虾)、特色鱼类(鳜鱼、河鲀、长吻鮠、观赏鱼)等优势品种,加快推进“两带一区”特色渔业经济板块建设。沿江地区,充分利用长江滩地资源、长江水产种质资源丰富和长江名特水产品市场畅销的优势,大力发展长江名特水产品生产,加快建设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效益显着、可持续发展的沿江特色渔业经济带。里下河地区,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水产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围绕做大做强青虾、河蟹、克氏原螯虾等优势品种,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行无公害生产,延伸产业链,重点在提高规格、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城市郊区,充分利用城郊交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大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发展都市渔业,建设集垂钓、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重点在改善环境、营造特色上下功夫。
4.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开发。推进林业“两区两带两网多点”布局,建设里下河森林资源培育区、沿江和通南森林资源巩固提升区、古高公路沿线产业带、兴沙钓公路沿线杨树产业带、路网、水网防护林带、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围庄林及花卉苗木产业基地等呈点状分布的林业生态、产业地带。大力发展林业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森林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快提升森林防火装备水平。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继续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配套,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总结提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优良品种,形成品种引进、技术配套、模式适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的产业化开发机制。加强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关键环节的科技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以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加快现代农民培育。发挥各类培训资源作用,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三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引导方面的作用,使成为科技与农民、市场连接的桥梁。四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加大投入,改善服务手段和条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继续完善我市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同时,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标准制定,引导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规程、包装上市等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重大的关键措施、关键过程的控制,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的监管,加强灌溉、养殖用水的监测和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2.积极组织基地认定和产品申报。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科学规划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确定项目基地,组织申报认定,“三品”有效使用标志达300个左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达到150个、130个和20个。
3.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服务。建成以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区域检测为重点,县级质检站为骨干,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点和各市场准入单位检测室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夯实服务基础。加强病虫害预警测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防虫网栽培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有效控制用药、用肥量。
(四)加快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拓展农业生态保护、能源原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配套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优化化肥、农药施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率。积极推进节地、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建设节约型农业。
2.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养菇、秸秆能源化、秸秆制板等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3.加快林业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泰州”、“生态泰州”。实施林业“四项重点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绿色通道工程。为继续推进“3215”通道绿化标准,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全市95%以上的江河湖渠的堤、坝、坡、岸、滩及道路两侧实现高标准绿化。绿色村庄工程。以防护、净化、美化为目标,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8万亩,力争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庄绿化达标,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湿地保护工程。新建省级湿地保护区2个以上,市级湿地保护区3-4个,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和天然湿地下降的趋势。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工程。新建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2个,继续加大5个现有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资源管理,认真做好林业病虫害的检测检疫、测报防治及防火工作,巩固绿化成果。依法合理开发林业资源,加大林产品产业化开发力度,推广农林牧主体种养模式,着力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4.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等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兴化水上森林公园、溱湖湿地公园、省级(泰兴)古银杏森林公园、靖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园、为海现代渔业示范园、省级(高港)春江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壮大泰兴瑞丽江滩休闲渡假村、高港毛农庄园等休闲农业基地以及姜堰河横村等一批农家乐专业村。
(五)健全农业支撑保护体系,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防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重大疫病预防、测报、控制、处置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动植物防检服务网络,加强防检执法监督和技术服务,提升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有效控制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畜禽、水产养殖病死率分别降低5个百分点,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2.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网站、手机短信系统、12316服务热线、电视电台节目等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网上营销;开发应用“3S”技术、农业模型、专家系统、物联网技术,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增强信息预测、分析和发布能力,及时向农民、农业企业传递农产品产销和价格信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3.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建立和完善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做强泰州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戴窑粮食市场、沙沟水产品市场、姜堰曹安市场、江苏扬子江粮食物流中心等中心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等农产品现代营销业和流通方式,加快农贸市场改超市步伐,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4.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在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使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管理及动植物检疫与防治工作,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生产经营领域,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居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和放心肉。切实加强市、县两级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农业各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不受侵害。
五、保障措施
1.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加快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集中型(土地流转)、合作型(土地股份合作)、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消除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制度和政策障碍。
2.强化资金保障。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支农体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本级财政支农“两个高于”政策,市区两级财政形成合理投入比例,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的功能和体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农业项目规范管理,开展农业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强化组织保障。各地各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地要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组织实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工程,着力加强科技、设施、装备等各项支撑条件建设。通过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我要收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印发泰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下一篇:关于印发泰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为保障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进科技兴农、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吸引“三资”投资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强现代农业“三大载体”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可比价)139.57亿元;粮食总产314.4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15.48万吨,秋粮198.92万吨;油料总产11.66万吨,单产170公斤/亩;棉花总产1.73万吨,单产93.73公斤/亩。蔬菜总产223.59万吨;生猪饲养量418.68万头、家禽饲养量4648.17万只、水产品产量32.58万吨;新增造林总面积71.1万亩,其中成片林59.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8.2个百分点。
2.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2010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73.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47%;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4.22万亩;高效渔业面积达到54.22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52.13 %;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71%、92%、90%、99%,比2005年分别提高31、27、40、10个百分点。7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10.5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江苏九寿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9.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9%。
3.“三大载体”建设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将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作为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力度,全市建有各类农业园区108个,园区面积20万亩,辐射面积85万亩。建有农产品集中加工区8个,其中部省级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区3个。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及新建力度,建有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30多个,其中靖江市扬子江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兴化市戴窑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等进入流通类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
4.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累计认定各类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41个,总面积351.14万亩;累计认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587个、绿色食品158个、有机食品30个;建成农产品质量标准资料库,收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农产品地方标准1626项,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农产品技术法规目录833项;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49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65项;建成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兴化、姜堰、泰兴、靖江四市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县;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开展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5.实施农业三项工程,科教兴农工作成效显著。农业新品种加快普及。引进繁育各类新品种400多个,大面积推广应用150多个,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林牧渔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快速推广。重点推广了农产品优质高效规范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技术及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等各类新技术50多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民15万人、40多万人次。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1000多户,辐射农户近20万户。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有所增强。培育了泰花系列花生、兴葱21香葱等一批新品种,选育的姜曲海猪新品种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基因库,推广了高效种养新模式10多项。
6.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三资农业”发展迅速,新建“三资”农业项目2140个,农业实际利用三资225亿元,其中外资3.57亿美元。组建市级农业行业协会5家,入会会员950多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48多家,入社社员5.6万人,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组织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农业资源开发资金14.26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76.73万亩,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57个,修建排灌站650座、输变电路线配套120公里、开挖疏浚渠道4000公里、建成衬砌渠道540公里。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疏浚县乡河道1421条、4756公里、8906万方,村庄河道18959条、9495万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筑物2044座,新建灌溉站430座,防渗渠355公里。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大中型农机具40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23.7万千瓦,一大批新型高效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稻麦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实施农业信息化“1518”工程,建成一批农业信息网站及专业特色网站,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显著进展,江苏提出,通过“六个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央、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必将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集聚,将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新的活力。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产内涵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四是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市农产品带来巨大潜在市场。五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七是农业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的增强及农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科技及人才支撑。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制约因素: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拉力偏弱,农产品加工产值偏低。二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全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例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三是资源约束日益凸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加剧了水土资源紧缺矛盾,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知识型、技能型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农业保险等农业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五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弱化趋势。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农业作为经济功能的地位削弱,特别是由于农业对税源贡献不大,不少基层政府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有弱化倾向。
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保供增收、夯实农业基本现代化基础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赖土地和农资消耗向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活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发展可控设施和机械化转型升级;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职业农民转型升级;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区域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流通发达、农业服务活跃、生态环境良好、支撑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框架体系。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5%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畜禽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5万吨,水产品产量37万吨。
2.农业经济结构目标。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产值比例1.4:1;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40万亩,占耕地面积50%左右,设施农业面积比例达到14%左右,高效渔业面积达到80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70%左右,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农业利用“三资”150亿元,其中外资5亿美元,期末农产品出口值2亿美元。
3.农业服务业目标。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70%以上;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75%以上。农业信贷、保险的范围和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4.农业科技目标。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300个,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100项,示范推广50项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开展50项现代农业新技术攻关,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100个以上。
5.农业装备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设施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左右,设施渔业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治理中低产田7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0%以上。
6.农业生态环境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左右;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三)“十二五”主攻方向
根据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建设生态、质量、规模化农业为方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1.创新组织机制,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市农业开发区、海陵农业园区、高港现代农业园区、泰兴新街农业园区、靖江生祠农业园区、姜堰河横农业园区、兴化现代农业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成7家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先进、投入集约、规模适度、产出高效的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三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选择一批农业产业特色明显的重点村进行试点,加强挂钩联系、项目扶持、技术指导,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响、生态环境优、示范效应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2.加强农业新装备的运用,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推广应用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和喷滴灌节水栽培技术,新增设施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抓好畜禽规模场(小区)的改造和建设,按照安全、卫生、生态环保的要求,加大畜禽类污染处理及沼气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管道式挤奶机械、生猪全自动给料系统、畜禽自动控温及排风系统等设备和设施。突出鱼池标准化改造和微孔增氧设施的推广普及,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8万亩。
3.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的改组、改造、兴办,加大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加快发展一批骨干型、出口创汇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扶持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强产品包装、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创牌意识,整合品牌资源,形成每个主导产业有生产基地依托、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知名品牌打阵的发展新格局。
4.强化基础建设,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为龙头,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结构优、品种良、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10万亩。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河道疏浚和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提高河道灌排能力,保障大型农机具进入田间作业。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农业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机装备提高和结构优化,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机收水平达到95%以上;三麦机播机收水平平均达到95%以上;油菜生产机械化有新突破;农作物秸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大林牧渔业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推广力度,初步形成农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1.实施常规种植业“三百工程”及高效种植业“五十工程”。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推进粮棉油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实现粮棉油生产大面积平衡增产增效。全市建立高产增效示范区面积30万亩以上,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00万亩,实现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收100元。继续实施现代农业5218工程,打造5个10万亩高效种植产业带和板块(以333省道、231省道、古高线为主的三条高效蔬菜种植产业带,以海陵区北郊、市农业开发区到桥头的农溱线和姜堰市沈马线沿线乡镇为核心区域的高效蔬菜板块,以里下河为主的高效绿色、有机稻米种植产业带)。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蔬菜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蔬菜实现基本自给。
2.加快畜牧业“两群一带”工程建设。两群:一是水禽产业群。以兴化全部、姜堰、海陵部分乡镇为重点,突出里下河地区水资源的优势,以兴化双平禽业有限公司、海陵大兴种鹅场、姜堰弘润肉鸭、苏家湾合作社、天歌肉鹅、恒隆鹅业为重点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水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解决水禽产品加工滞后问题,努力提升水禽业的发展质态,力争该区域水禽栏存达1000万只,占全市总量的80%;二是奶业产业群。以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城郊地区为重点,以泰州卫岗、泰州众诚乳业等企业为龙头,立足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深入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全市奶业健康快速发展,城郊地区奶牛栏存力争达到5000头以上。一带:以沿宁靖盐线的黄桥、分界、新街、白米、兴化城东等乡镇为重点, 以江苏永兴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兴化隆康畜禽养殖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积极引导企业走“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模式,力争该区域生猪饲养量达200万头,占全市生猪饲养量近50%。
3.推进“两带一区”特色渔业经济板块建设。围绕河蟹、虾类(青虾、南美白对虾、克氏螯虾)、特色鱼类(鳜鱼、河鲀、长吻鮠、观赏鱼)等优势品种,加快推进“两带一区”特色渔业经济板块建设。沿江地区,充分利用长江滩地资源、长江水产种质资源丰富和长江名特水产品市场畅销的优势,大力发展长江名特水产品生产,加快建设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效益显着、可持续发展的沿江特色渔业经济带。里下河地区,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水产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围绕做大做强青虾、河蟹、克氏原螯虾等优势品种,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行无公害生产,延伸产业链,重点在提高规格、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城市郊区,充分利用城郊交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大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发展都市渔业,建设集垂钓、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重点在改善环境、营造特色上下功夫。
4.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开发。推进林业“两区两带两网多点”布局,建设里下河森林资源培育区、沿江和通南森林资源巩固提升区、古高公路沿线产业带、兴沙钓公路沿线杨树产业带、路网、水网防护林带、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围庄林及花卉苗木产业基地等呈点状分布的林业生态、产业地带。大力发展林业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森林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快提升森林防火装备水平。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继续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配套,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总结提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优良品种,形成品种引进、技术配套、模式适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的产业化开发机制。加强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关键环节的科技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以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加快现代农民培育。发挥各类培训资源作用,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三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引导方面的作用,使成为科技与农民、市场连接的桥梁。四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加大投入,改善服务手段和条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继续完善我市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同时,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标准制定,引导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规程、包装上市等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重大的关键措施、关键过程的控制,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的监管,加强灌溉、养殖用水的监测和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2.积极组织基地认定和产品申报。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科学规划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确定项目基地,组织申报认定,“三品”有效使用标志达300个左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达到150个、130个和20个。
3.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服务。建成以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区域检测为重点,县级质检站为骨干,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点和各市场准入单位检测室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夯实服务基础。加强病虫害预警测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防虫网栽培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有效控制用药、用肥量。
(四)加快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拓展农业生态保护、能源原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配套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优化化肥、农药施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率。积极推进节地、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建设节约型农业。
2.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养菇、秸秆能源化、秸秆制板等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3.加快林业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泰州”、“生态泰州”。实施林业“四项重点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绿色通道工程。为继续推进“3215”通道绿化标准,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全市95%以上的江河湖渠的堤、坝、坡、岸、滩及道路两侧实现高标准绿化。绿色村庄工程。以防护、净化、美化为目标,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8万亩,力争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庄绿化达标,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湿地保护工程。新建省级湿地保护区2个以上,市级湿地保护区3-4个,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和天然湿地下降的趋势。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工程。新建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2个,继续加大5个现有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资源管理,认真做好林业病虫害的检测检疫、测报防治及防火工作,巩固绿化成果。依法合理开发林业资源,加大林产品产业化开发力度,推广农林牧主体种养模式,着力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4.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等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兴化水上森林公园、溱湖湿地公园、省级(泰兴)古银杏森林公园、靖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园、为海现代渔业示范园、省级(高港)春江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壮大泰兴瑞丽江滩休闲渡假村、高港毛农庄园等休闲农业基地以及姜堰河横村等一批农家乐专业村。
(五)健全农业支撑保护体系,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防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重大疫病预防、测报、控制、处置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动植物防检服务网络,加强防检执法监督和技术服务,提升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有效控制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畜禽、水产养殖病死率分别降低5个百分点,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2.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网站、手机短信系统、12316服务热线、电视电台节目等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网上营销;开发应用“3S”技术、农业模型、专家系统、物联网技术,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增强信息预测、分析和发布能力,及时向农民、农业企业传递农产品产销和价格信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3.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建立和完善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做强泰州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戴窑粮食市场、沙沟水产品市场、姜堰曹安市场、江苏扬子江粮食物流中心等中心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等农产品现代营销业和流通方式,加快农贸市场改超市步伐,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4.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在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使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管理及动植物检疫与防治工作,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生产经营领域,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居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和放心肉。切实加强市、县两级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农业各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不受侵害。
五、保障措施
1.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加快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集中型(土地流转)、合作型(土地股份合作)、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消除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制度和政策障碍。
2.强化资金保障。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支农体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本级财政支农“两个高于”政策,市区两级财政形成合理投入比例,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的功能和体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农业项目规范管理,开展农业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强化组织保障。各地各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地要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组织实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工程,着力加强科技、设施、装备等各项支撑条件建设。通过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我要收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印发泰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下一篇:关于印发泰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江苏泰州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省政府关于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023-09-06
省政府关于同意江苏省煤炭物流靖江基地项目二期工程配套码头有关泊位对外开放的批复
2023-08-30
市政府关于同意授予江苏姜堰船舶舾装件有限公司等组织第二届泰州市标准创新奖的批复
2020-11-12
省政府关于同意兴化市及所辖镇(乡、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8-04
省政府关于同意靖江市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6-10
省政府关于同意泰州市姜堰区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2-19
省政府关于筹建江苏省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2020-01-21
省政府关于同意泰兴市及所辖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1-11
省政府关于调整泰州市高港区及所辖白马镇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7-11
省政府关于调整泰州市海陵区及所辖罡杨镇等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7-11
省政府关于调整靖江市及所辖东兴镇等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1-18
省政府关于调整兴化市及所辖昭阳街道等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1-15
江苏泰州产业园区
江苏泰州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江苏泰州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