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政策
发布部门:扬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2日 政策文号:扬府发〔2018〕208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景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国办发〔2017〕9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18〕86号),现提出我市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实施年限为2018-2025年。

一、明确总体思路,规划先进制造业新一轮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立足扬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围绕省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已形成一定优势的主导产业领域重点布局,在前沿新兴领域选择性布局,充分发挥园区主阵地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加速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中,努力完善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的服务机制,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推进扬州制造业向创新型、内涵式、高质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建立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突出产业集中集聚、特色发展导向,重点培育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把扬州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在特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物联网感知器件等领域增强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1.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含汽车及零部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50亿元,2025年达18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含数控成形机床、食品饲料机械、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工业机器人及精密减速器),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00亿元,2025年达2000亿元;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含新能源),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2025年达1600亿元。

——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含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服务),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60亿元,2025年达1000亿元;高端纺织和服装产业集群(含纺织纤维新材料、品牌服装家纺),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亿元,2025年达700亿元。

——打造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3个百亿级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含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船舶配套),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400亿元,2025年达500亿元;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含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50亿元,2025年达350亿元;食品产业集群(含传统食品、油米水产、饮料制造),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5亿元,2025年达200亿元。

2.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到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13家,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5家;到202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18家,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8家,500亿元以上企业1家。到2020年,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60家;到2025年,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0家。

3.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质量技术
集群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企业研发体系健全,到202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3%,2025年达2.5%;到2020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2025年达20件;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2025年达50%;到2020年,引进2个国家级标准重点实验室,建成10个省部级标准重点实验室,2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4.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和智能车间建设
到2020年,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速10%以上,制造业投资比重逐年增长;全市实施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160项,重点技改项目600项以上,省经信委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50项以上;到2025年,累计创成国家、省级、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200家以上。

二、主攻重点领域,明确八大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汽车及零部件。依托仪征、邗江、江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个省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辐射带动高邮、宝应汽车零配件专业园区建设,组建宝应汽配产业促进中心;全力推进上汽大众仪征工厂二期30万辆整车及配套关键零部件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总量。整车以上汽大众、潍柴亚星、江淮轻型车、九龙汽车、中集通华等企业为核心提高产能利用率;零部件围绕提高系统化开发、轻量化应用、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能力,重点发展和自主掌握动力总成、车载信息系统等核心技术,打造以动力总成、电子电控等为主的汽车关键部件产品体系,主攻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和自主品牌培育。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依托仪征、邗江、江都三个汽车园区,以上汽大众、亚星、九龙等整车企业,金威、三源等专用车企业,罗思韦尔电气、金阳光等零部件企业为主体,整车重点突破新能源乘用车,提升和拓展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专用车产品特色;鼓励道爵等企业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或与大企业集团深入合作;引导企业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零部件着力发展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关键配套产品。

(二)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数控成形机床。依托扬力、亚威、金方圆、扬锻等骨干企业和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江苏(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清华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重点突破重载抗偏载多工位设计、大行程多连杆驱动、智能化柔性冲压生产线控制、重载伺服主传动驱动及控制等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在产品精度、装备可靠性、生产效率等核心质量指标上,对标赶超国际先进企业,创新研发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端数控装备。

——食品(饲料)机械。依托牧羊、迈安德、显业等骨干企业,聚焦突破无人化智能化饲料生产技术、饲料加工成套装备的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高效智能化油脂机械淀粉机械及发酵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创新研制智能化饲料加工生产线和成套装备、绿色化饲料加工单机设备、智能化高端油脂装备等产品。

——工程机械。以广陵开发区、高邮汤庄等液压环保和江都水泥机械等特色产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型自卸车智能型机电液一体化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设备。依托海沃机械,对标德国博世力士乐、美国伊顿等国际领军企业,综合运用现代传感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重点研制Smart液压系统、多功能顶开启系统等精密液压核心部件。

——节能环保装备。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江都真武水处理设备集聚区等为主体,重点开发大尺寸外延片制备和集成封装、新型脱硫脱硝装备、高效水处理设备、高效节能机电设备等关键技术装备。

——工业机器人及精密减速器。依托亚威徕斯、恒佳自动化、牧羊智能、瑞伯特智能等企业,创新研制折弯、激光、锻造、码垛、龙门式直线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依托哈工联合精密传动,实现精密减速器在机器人、高端装备、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国产化。

(三)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新型电力装备。依托扬州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宝应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高邮国家火炬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和江都武坚智能高压电气小镇,以中航宝胜、中凌高科、北辰电气、曙光电缆、华富储能、欧力特、盛华电气、启源雷宇、金鑫电器等企业为核心,加快传统电力装备产业向新型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转型;加快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培育与成果转化,支持骨干企业与省级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合作,重点攻克高电压真空断路器环保性气体外绝缘、智能储能控制、高频开关电力直流电源系统、智能制造及智能运维、智能化监测及诊断等技术,推进智能化高压电器设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设备、柔性直流输配电设备、高压成套试验设备、电力金具、电能质量监测等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新能源。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邮、宝应光伏产业集聚区,以晶澳太阳能、协鑫光伏、荣德新能源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做强现有太阳能电池片、硅片集聚优势,加快实施宝应光伏“领跑者”计划,推动下游光伏逆变器、储能装备、控制系统、系统集成领域的研发和制造;依托龙头企业,研发黑硅、高效率晶硅电池、新型薄膜电池、电子级多晶硅、四氯化硅闭环循环装置等关键技术,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光伏一体化构件和材料、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应用水平。

(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

——行业应用软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智能化、云端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工业应用软件,依托宏普、南开之星、仪化信息等工业软件企业及亚威、扬力、牧羊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开展高端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产品数据管理、工艺软件、仿真测试等软件研发,大力发展工业数据集成、工艺加工知识库、工业云等应用服务。

——嵌入式系统。依托航盛电子、万方电子、恒隆软件、亚威智能等骨干企业,面向网络设备、数控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重点发展各类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统和解决方案,开展嵌入式软件技术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深度融合攻关,实现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可靠、网络互联、柔性集成。

——信息技术服务。推进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向数字内容、平台运营、咨询设计等产业价值链高端转型,建立数字内容创作、加工、处理、集成一体化平台,开展虚拟现实、互联网相关的新媒体信息服务。依托鼎集智能、国脉通信等具有三级以上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企业提供面向交通、政务、电信等领域信息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培育工业汇、美滋滋、爱加健康等一批平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

(五)高端纺织和服装产业集群

——纺织纤维新材料。依托仪征化纤、富威尔复合材料、瑞盛新材料等骨干企业,突破高强度、低蠕变、防切割、超细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推动聚丙烯无纺复合底布、再生纤维扩产技改、5000吨对位芳纶纤维等重大项目建设。

——品牌服装家纺。依托虎豹、笛莎、柏泰、波司登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品质时尚男装、童装、制服,在提升服装加工智能化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围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生产和品牌化提升,向创意设计、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

(六)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

——海洋工程装备。依托中船澄西、中西造船等企业,重点突破海洋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装备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大型吸砂船高效率吸砂设备和系统集成的研发制造等,重点发展海上风塔、自卸式吸砂船、浮船坞等一批专用海洋工程装备。

——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依托扬州中远海运、中航鼎衡、金陵船舶、大洋造船、中船澄西、中西造船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化学品船不锈钢无余量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极厚板和高强钢焊接、应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处理、清洁能源推进和船用废弃物处理与净化等技术,重点发展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绿色节能环保型散货船、大型节能环保油船、7999吨新型可伸缩冗余推进系统化学品船、6500立方米乙烯运输船、MR油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PG)等一批高端船型。

——船舶配套。重点突破船用电缆低烟无卤阻燃技术、区域舾装精度控制技术、船舶电子控制系统技术,重点发展船用电缆、舾装件、船舶电子等船舶配套产品。以中船重工723研究所为重点,研制开发生产各类船用雷达设备,加紧推动民品技术转换。

(七)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依托联环药业、日兴生物、一洋制药、三药制药、艾迪生物、联博药业、伯克生物、完美日用品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工业、生物环保,以及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为特征的新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大力推进生物制造等共性技术向工业与农业领域辐射转化,重点打造扬州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等产业载体。

——新型医疗器械。支持海明医疗器械、赛诺格兰、中惠科技等重点企业发展高性能医疗影像设备,重点推动赛诺格兰PET/CT项目,加速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着力建设医疗器械产业高水平集聚区。

(八)食品产业集群

——传统食品。依托三和四美、五丰富春、天禾食品、鼎鑫食品等企业,重点发展调味品、速冻面点、藕制品、绿色猪肉等产品,支持三和四美总投资3亿元腐乳食醋等调味品生产线新建项目,着力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化发展。

——油米水产。依托我市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支持方顺粮油、名佳食品、万嘉面粉、秦邮科技、戚伍水产、红太阳食品等重点企业发展食品专用油脂、专用面粉、肠膜蛋白粉、精加工水产品、蛋制品等产品,重点突破棕榈油脂肪酸多样化、小麦糊粉层粉剥刮提纯营养固化、咸鸭蛋循环腌制等关键技术。

——饮料制造。支持顶津食品、扬大康源乳业、青岛啤酒(扬州)、永顺泰麦芽等重点企业发展茶饮料、果汁饮料、包装饮用水、巴氏鲜牛奶、酸牛奶、乳饮料、啤酒、特色麦芽等产品,重点突破人源益生菌种质资源库与益生菌功能发掘、多菌株生长存活协同增效、啤酒酿造纯净化等关键技术。

三、实施六大工程,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整体水平

(一)创新驱动工程。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微机电、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设备、物联网感知器件等重点领域,部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资本建立新型创新生态网络,通过跨界协同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扩散、公共服务。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以高新区及各综合体为责任主体,宝应县重点围绕输变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高邮市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性能电池等领域,仪征市重点围绕汽车和高端纺织等领域,江都区重点围绕车船制造、机电冶金等领域,邗江区重点围绕微电子、智能制造、生物健康等领域,广陵区重点围绕核心信息技术领域,开发区重点围绕新能源领域,加快形成“一中心多组团”实验室布局。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三站三中心”建设为引领,推动企业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重点扶持一批优势特色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到2020年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0家,到2025年新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同时,按照“有价值、有基础、能实现”的原则,分产业排出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质量技术,力争在近阶段实现突破。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高、精、尖”计量检测能力,到2020年力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量值传递体系覆盖率达98%以上,建设计量技术服务平台2个;围绕特种线缆、汽车零配件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检验检测机构,到2025年创成国家和省级标准检验检测中心2-3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二)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进智能车间建设。以“技改券”为引导,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提升,每年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到2020年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超150台/万人。加快推进潍柴动力扬柴、亚威机床、宝胜电气等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2020年前如期建成达效。每年组织遴选100家左右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免费诊断,帮助企业个性化提出智能车间建设方案。加大推广两化融合贯标。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新型能力,每年新上或完善升级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PLM)等关键工业软件企业100家以上,对企业上年度实际购买关键工业软件给予补助。到2020年,力争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00家以上。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依托数控机床等行业骨干企业,力争培育1家以上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建设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给予奖补。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对企业接入应用云服务商公有云资源,实施基础设施上云、业务应用上云、平台系统上云、数据协同创新的,按年度上云费用给予补助,到2020年力争全市上云企业达3000家以上。加强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完成所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G级宽带接入网建设。完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组织在扬注册的智能制造应用企业、设备和软件服务企业、高职院校、银行、融资租赁等机构成立服务联盟,作为智能车间诊断专家库,开展政策宣讲、产需对接、技术交流、业务培训、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每年筛选10家左右国家、省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大项目培育企业,支持企业邀请国内权威机构开展诊询诊断,研究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人行、市职教集团、市通管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三)绿色发展工程。建立企业资源节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亩均经济指标及单位能耗产出等为核心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2020年底对用地3亩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综合评价全覆盖。加快智慧能源平台建设。开展“云上扬州”智慧能源平台建设,实现政府能源管理、节能执法监察、企业能源管理的数据集成。推动高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化改造。每年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0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以上,循环经济项目20项,建成绿色工厂3-5家。扎实推进“四个一批”化工整治。重点关停小化工和生态敏感区域的化工企业,2018年确保关停155家,2020年6月前全面完成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化工企业总数减少至400家以内。[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企业资源节约利用综合评价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四)培大培强工程。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遴选100家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尤其是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建立培育库,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影响力达到或接近国家级水平的龙头型企业,加快实施一批对产业集群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提升集群产业发展层次。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建立科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发展战略专一化、管理制造精益化、产品服务特色化和技术研发高新化,形成一批细分行业的“小巨人”企业。对企业围绕基础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流程管控、营销管理等五大领域,向专业管理咨询机构购买的管理创新类服务,每年评选30个左右作为示范项目,安排专项经费给予补助。鼓励企业改善专利申请结构和质量,培育一批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以上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引导带动行业内中小企业采标、制标、贯标。到2020年,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量达170项,2025年达240项。[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金融办、市质监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五)开放合作工程。高质量“引进来”。紧盯央企国企、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行业百强企业,常态化开展“6+X”招商引资活动,举办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软件与互联网等专题招商。力争到2020年,新招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30家,实施并购合作项目10个以上。高水平“走出去”。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境外经贸集聚区,引导机械、汽车等产业设立境外加工基地,推进牧羊、亚威、亚普等省重点扶持“走出去”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力争到2020年,建成3家省级本土跨国公司。高标准“推合作”。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开展省市特色产业共建、跨江融合发展、宁镇扬一体化等区域性合作,开展园区共建和产业合作,形成区域发展的抱团优势。[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六)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与服务协同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创新设计、供应链优化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0年,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15家,市级示范企业30家,积极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扬州汽车科技园、扬州综合物流园、扬州商务咨询服务集聚区、扬州金融集聚区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100家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制定本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巩固壮大十大军工集团在扬分支机构,重点建设中船重工风帆电池、高邮湖电子对抗试验场、中电科28所仪征装备试验场、中电科14所宝军项目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国家级国防试验基地。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四、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全方位推进工作体系

(一)联动协同机制。成立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协调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经信委负责;加强市县联动,每个集群建立专门的工作协调推动机制,各地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推进机构,研究提出本地落实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作举措;建立健全由相关部门及各地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开展集群发展推进过程中重大事项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策划,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督查通报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实行项目化推进,每年排出年度重点推进的各类项目,明确项目的内容任务、责任主体、完成期限等。

(二)政策激励机制。按照“瞄准重点、精准发力、聚焦绩效”的原则,整合现有扶持政策,将市级先进制造业发展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年度预算规模提高至3亿元,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加大对集群中具有高端性、带动性、关键性、支撑性地位和意义的项目、企业及平台载体建设等财政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设立集群培育发展产业基金,探索“拨改贷”、“拨改投”等方式,鼓励项目加快落地建设、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由市财政出资,联合金融机构,设立先进制造业贷款资金池,对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重大攻关项目等给予低息贷款;强化对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扩大企业应急转贷覆盖面,引导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支持集群科技型小微企业首贷,鼓励集群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投贷联动试点。同时,市有关部门结合职责,聚焦土地、服务和人才等政策资源协同支持集群发展。

(三)考核督查机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市级加快研究建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考核评估办法。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情况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评价结果纳入市政府综合考评体系。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江苏扬州产业园区

江苏扬州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江苏扬州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