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产业园区

江苏扬州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江苏扬州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2019-2022年扬州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
《关于做好2019-2022年扬州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做好2019-2022年扬州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
为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关于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工程、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相关意见,推动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厚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全力备战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结合扬州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目标
构建具有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扬州特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结构,着力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21年,东京):力争有扬州籍运动员参加并取得好成绩;
(二)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2021年,陕西):一批扬州籍运动员代表江苏参加,力争取得3枚以上的金牌;
(三)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2022年,泰州):力争金牌数或总分数超过十八届和十九届省运会的平均成绩,青少年体育综合实力在全省第二方阵;
(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2018-2021年全市向省优秀运动队、省少年业余体校输送40人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创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三位一体”架构,学校(俱乐部)、县(市、区)和功能区、市“三级联训”网络,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发展的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全市统筹,错位发展,积极探索与国家青年队、省优秀运动队、高校优秀运动队共建模式,逐步完善市队县(市、区)办、市队社会组织办等多种办队模式,鼓励各功能区积极参与青少年业余训练。探索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会组织、企业长效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中小学校周边体育设施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与训练,为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提供更多项目选择和发展空间。
(二)优化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项目布局
一是夯实基础项目。着力普及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幼儿竞技体适能暨快乐体操、田径、游泳等项目,为发展各项运动打牢基础。
二是巩固优势项目。进一步提升跳水、艺术体操、棒垒球、跆拳道、柔道、摔跤、蹦技、武术、举重等项目实力,确保在省运会赛场上优势地位。
三是做强潜力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赛艇(皮划艇)、击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拳击、射击等项目训练机制改革,把一批底蕴深厚的项目打造成为我市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项目。
四是发展新设项目。结合自身条件,开设空手道、橄榄球等新项目,为我市青少年体育综合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工作保障
一是坚持科学组训。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科学选材工作的重要性,建立青少年选材育才专家和服务团队,加大对教练员、科研、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用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青少年选材工作。各训练单位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系统扎实训练,定期开展测试评估和科学追踪,对重点运动员进行跟踪监测,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要扎实开展反兴奋剂工作,各地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反兴奋剂第一责任人,以严格的态度执行反兴奋剂条例,加强对运动员伤病治疗和营养品使用的管理,加大反兴奋剂知识宣传力度,坚决杜绝兴奋剂事件发生。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各级体育教师、教练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练队伍整体素质、执教能力和水平。依托驻扬高校师资力量,以设立“教练员之家”为纽带,实施教练员轮训,提高青少年体育教练员水平。加强与南京体育学院等省级训练项目中心合作,鼓励教练员进省专业队跟训,打造体育金牌名师团队。加强对裁判员的培养,设立“等级裁判员培训基地”,积极推荐骨干裁判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执裁工作,打造一支在全省有影响力、执法水平高的优秀裁判员队伍。
三是推进教体融合。实施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完善青少年运动竞赛机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共同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比赛和综合性运动会,打造2-3项“U系列”趣味比赛,举办击剑、网球、篮球、足球等项目“U系列”俱乐部联赛,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兴趣,挖掘优秀体育未来之星。加强特色体育学校建设和学校体育建设,做到校校有特色体育项目,在校中小学生人人会1-2个体育特长,并重点打造8-10个具备承担省运会任务能力的“高质量体育特色学校(幼儿园)”。充分调动业余体校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积极性,推动“业训”进校园、“游泳”进课堂等活动,选派专业教练员和退役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指导业余训练或直接带队训练,实现优势互补,人才共育。
四是改善训练条件。依法依规,进一步改善市体校和县(市、区)业余体校的办学条件,增加训练点,增大投入,完善教学、训练设施,坚持各级体校在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的主阵地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选苗,完善运动员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拔标准,严把“入口关”。强化本土运动员培养,运动员本土率达70%以上,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省少年业余体校输送10名以上体育后备人才。加强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坚持运动员文化成绩与体育技能并重,各级体校教育教学要逐步纳入教育部门管理范围。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围绕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思路,抓紧制定各自工作方案和督导督查机制。建立以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体育、教育、人社、财政、公安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组成的省运会备战工作领导小组。
(二)落实工作责任。体育部门负责省运会备战、训练、参赛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对于周期内的外聘教练员和外训运动员,按照《备战江苏省运动会外聘教练员、外训运动员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管理。教育部门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协助市队校办的组织实施,积极配合体育部门备战省运会,完善和落实《扬州市优秀运动员升学工作意见》,解决优秀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财政部门做好各训练单位省运会备战参赛经费的保障工作,制定《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经费开支标准及财务管理办法》。公安、人社等部门依照国、省相关政策,分别做好运动员居住证办理、高水平教练员与相关体育专业人才引进等有关保障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出台相关意见和配套政策,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三)强化考核奖励。市政府将按照《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周期各单位输送、金牌、总分任务指标》对市体育局和各县(市、区)政府承担任务进行考核,并按照《参加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周期资助和奖励办法》与《扬州市优秀运动员参加世界与全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奖励办法》对年度比赛和省运会、全运会、奥运会取得成绩给予表彰和奖励。各承担任务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训练单位要根据相关办法,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落实,确保全市目标任务完成。
附件:1.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周期各单位输送、金牌、总分任务指标.doc
2.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周期资助和奖励办法.doc
3.扬州市优秀运动员参加世界和全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奖励办法.doc
4.备战江苏省运动会外聘教练员、外训运动员管理办法.doc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