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0
政策
发布部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4日
政策文号:徐政发〔2010〕38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
徐政发〔2010〕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结合徐州实际,及早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思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在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美国发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以保障美国在各科技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组织实施了“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技术等九个领域;欧盟启动了第七框架计划,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和气候、空间和安全等主题,应对全球竞争。这预示着人类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作出了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探等七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为我市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市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较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2009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433.6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103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195.4亿元,新医药产业产值77.7亿元。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革命提供的重大机遇,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适应区域竞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徐州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确立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大幅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结构调整优化为目标,在抓好四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三个五百亿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三大层级的产业接续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基础、科学规划。围绕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现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超前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整合产业发展要素,推动优势产业先行发展壮大。
2.突出特色、创新发展。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加强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建设的基础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3.优化环境、有序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建立相对集中的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着力营造有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产业链构建、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努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和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
至201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加强其他方向的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培育,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推进的新兴产业群。到2012年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2015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一)新能源产业
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光伏发电设备。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电池高温低频PECVD氮化硅镀膜、高效刻槽埋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技术;重点研发薄膜晶硅电池及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自动跟踪聚光太阳能电池。二是风力发电装备。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偏航用回转支承、风力发电机等产品。三是生物质能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垃圾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生物质利用技术为主的秸秆燃烧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油产品、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渣器、全自动燃烧机、蓄热式燃烧器、水煤浆燃烧器、秸秆燃烧器、生物质汽化炉和垃圾再生能源发电等产品。四是新能源车辆。重点发展快速充电、高效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
201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产值达350亿元。
(二)新材料产业
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微电子与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封装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导电碳浆等产品。二是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多晶硅材料及光伏辅材、半导体晶元、LED晶片等产品。三是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一步法PET混纤复合丝技术、玄武岩连续纤维工程木质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四是纳米材料与绿色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氧化锌导电云母粉技术、环保型低重金属系列还原染料技术、高上染率超微型系列还原染料技术、纳米导电银浆料、纳米碳浆料。五是新型金属与电子陶瓷材料。重点发展以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开发的生产汽车用铝合金板材、以新型高介压电陶瓷复合功能材料开发生产压电陶瓷的点火粒子。
201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2015年产值达700亿元。
(三)新医药产业
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新型化学药品原药与制剂。重点发展降糖药、中枢神经药、心脑血管药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发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替代新药等技术。二是生物农药。重点发展以光气为主要原料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产品。三是生物、生化制品制造。重点发展重组人胰岛素原料、制剂,以低成本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生物诊断酶制剂、高通量生物芯片等产品。四是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重点发展数字化超声诊疗仪、生殖健康医疗器械、微型医用生化仪、数字化高能射线治疗装置等先进适用医疗设备。
2012年全市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0亿元,2015年产值达300亿元。
(四)物联网产业
重点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突破“感知矿山”。重点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在矿山安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煤矿安全信息感知采集技术、煤矿信息融合、识别与协同技术、煤矿传感网控制技术、煤矿传感网络安全生产、预警、灾后重构再生技术等,在矿山安全物联网产业上迅速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在“感知矿山”建设取得国内领先地位。二是建设“智慧徐州”。重点研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技术,形成包括标准制定、运营服务、网络构架、系统集成、器件设计与制造、材料制造等多个关节,涵盖制造、服务两个领域的物联网产业链,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产业达100亿元,2015年产值达400亿元。
(五)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应用于工程机械、智能动态称重、远程监控、温湿度测量仪表、机器人自动包装方面的应用软件;重点扶持城市路灯智能软件、仪表智能化远程控制软件、一体化通用能源远程智能管理系统软件,道路交通和物流信息采集系统软件等产品和项目,并尽快产业化。二是动漫。大力发展原创动画、影视广告、建筑房产动画、企业三维动画宣传片、动画培训等动漫创作、动漫制作、动漫培训、动漫衍生产品孵化及营销和动漫产业整体开发。三是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以软件外包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
2012年全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2015年产值达200亿元。
(六)环保产业
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环保型锅炉。二是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三是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四是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等成套设备。
2012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2015年产值达50亿元。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化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联盟,大力构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体系,为尽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引导建立相对集中的新兴产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选择一批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
(四)大力推进应用示范,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加强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园区建设,面向重点产业,分期分批实施应用示范工程,为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加强产业队伍建设,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认真抓好新兴产业队伍建设。发挥我市高教资源优势,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研究设置有关新兴产业方面的专业,加强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省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发展现状,超前制定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强化规划指导力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
(三)实施支持新兴产业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办理新兴产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加快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机遇,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招商计划,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附加值的项目。
(五)建立科学的统计与考核机制。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跟踪评估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以此调动全市上下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下载:
视频:
相关报道:
相关文件:
相关专题:
图解:
解读:
分享到:
打印
徐政发〔2010〕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结合徐州实际,及早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思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在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美国发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以保障美国在各科技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组织实施了“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技术等九个领域;欧盟启动了第七框架计划,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和气候、空间和安全等主题,应对全球竞争。这预示着人类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作出了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探等七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为我市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市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较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2009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433.6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103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195.4亿元,新医药产业产值77.7亿元。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革命提供的重大机遇,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适应区域竞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徐州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确立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大幅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结构调整优化为目标,在抓好四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三个五百亿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三大层级的产业接续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基础、科学规划。围绕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现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超前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整合产业发展要素,推动优势产业先行发展壮大。
2.突出特色、创新发展。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加强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建设的基础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3.优化环境、有序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建立相对集中的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着力营造有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产业链构建、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努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和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
至201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加强其他方向的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培育,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推进的新兴产业群。到2012年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2015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一)新能源产业
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光伏发电设备。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电池高温低频PECVD氮化硅镀膜、高效刻槽埋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技术;重点研发薄膜晶硅电池及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自动跟踪聚光太阳能电池。二是风力发电装备。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偏航用回转支承、风力发电机等产品。三是生物质能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垃圾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生物质利用技术为主的秸秆燃烧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油产品、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渣器、全自动燃烧机、蓄热式燃烧器、水煤浆燃烧器、秸秆燃烧器、生物质汽化炉和垃圾再生能源发电等产品。四是新能源车辆。重点发展快速充电、高效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
201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产值达350亿元。
(二)新材料产业
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微电子与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封装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导电碳浆等产品。二是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多晶硅材料及光伏辅材、半导体晶元、LED晶片等产品。三是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一步法PET混纤复合丝技术、玄武岩连续纤维工程木质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四是纳米材料与绿色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氧化锌导电云母粉技术、环保型低重金属系列还原染料技术、高上染率超微型系列还原染料技术、纳米导电银浆料、纳米碳浆料。五是新型金属与电子陶瓷材料。重点发展以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开发的生产汽车用铝合金板材、以新型高介压电陶瓷复合功能材料开发生产压电陶瓷的点火粒子。
201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2015年产值达700亿元。
(三)新医药产业
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新型化学药品原药与制剂。重点发展降糖药、中枢神经药、心脑血管药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发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替代新药等技术。二是生物农药。重点发展以光气为主要原料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产品。三是生物、生化制品制造。重点发展重组人胰岛素原料、制剂,以低成本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生物诊断酶制剂、高通量生物芯片等产品。四是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重点发展数字化超声诊疗仪、生殖健康医疗器械、微型医用生化仪、数字化高能射线治疗装置等先进适用医疗设备。
2012年全市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0亿元,2015年产值达300亿元。
(四)物联网产业
重点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突破“感知矿山”。重点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在矿山安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煤矿安全信息感知采集技术、煤矿信息融合、识别与协同技术、煤矿传感网控制技术、煤矿传感网络安全生产、预警、灾后重构再生技术等,在矿山安全物联网产业上迅速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在“感知矿山”建设取得国内领先地位。二是建设“智慧徐州”。重点研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技术,形成包括标准制定、运营服务、网络构架、系统集成、器件设计与制造、材料制造等多个关节,涵盖制造、服务两个领域的物联网产业链,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产业达100亿元,2015年产值达400亿元。
(五)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应用于工程机械、智能动态称重、远程监控、温湿度测量仪表、机器人自动包装方面的应用软件;重点扶持城市路灯智能软件、仪表智能化远程控制软件、一体化通用能源远程智能管理系统软件,道路交通和物流信息采集系统软件等产品和项目,并尽快产业化。二是动漫。大力发展原创动画、影视广告、建筑房产动画、企业三维动画宣传片、动画培训等动漫创作、动漫制作、动漫培训、动漫衍生产品孵化及营销和动漫产业整体开发。三是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以软件外包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
2012年全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2015年产值达200亿元。
(六)环保产业
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环保型锅炉。二是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三是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四是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等成套设备。
2012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2015年产值达50亿元。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化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联盟,大力构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体系,为尽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引导建立相对集中的新兴产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选择一批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
(四)大力推进应用示范,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加强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园区建设,面向重点产业,分期分批实施应用示范工程,为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加强产业队伍建设,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认真抓好新兴产业队伍建设。发挥我市高教资源优势,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研究设置有关新兴产业方面的专业,加强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省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发展现状,超前制定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强化规划指导力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
(三)实施支持新兴产业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办理新兴产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加快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机遇,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招商计划,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附加值的项目。
(五)建立科学的统计与考核机制。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跟踪评估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以此调动全市上下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下载:
视频:
相关报道:
相关文件:
相关专题:
图解:
解读:
分享到:
打印
江苏徐州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市政府关于下放市级工业管理权限支持泉山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0
2021-03-03
省政府关于筹建江苏省贾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2021-01-09
省政府关于同意邳州市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12-04
省政府关于同意徐州市铜山区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10-21
省政府关于同意徐州市贾汪区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9-19
省政府关于同意新沂市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3-17
省政府关于同意睢宁县及所辖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
2020-01-18
省政府关于调整邳州市及所辖八路镇等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6-29
省政府关于调整徐州市铜山区及所辖铜山街道等镇(街道、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3-24
省政府关于调整徐州市贾汪区及所辖汴塘镇等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2019-01-26
江苏徐州产业园区
江苏徐州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江苏徐州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